(' 两人离开派出所,在街上转了一圈,然后买菜回家。走到巷子里,两人不约而同地望向赵老头家的方向。
然后不约而同地回头望向对方,在彼此眼里看到了同样的担忧,还有关心。
两人不由笑了起来。所有的烦闷与愁绪在这一刻消散:凡尘俗世有很多不如意,幸好我爱的人都还在身边。
邓秀珍握住覃彦林的手,覃彦林一愣,转瞬反握住了她的手,两人牵着手,提着菜,边走边聊,慢慢地往家里走去。
中午孩子们回来,说的第一件事都是学校今天开展了防骗防走丢教育,说老师还让他们上台发言,讲述他们被拐后是如何应对的。一个个讲得眉飞色舞,完全没有受惊吓的样子。
这次的事情没有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,这是邓秀珍和覃彦林最高兴的,他们可以安心想一下接下来的打算了。
当然,首要问题是把那个门店问题理清楚。他们和熊威商量过了,可以把门店卖了,卖的钱四个买主分。如果四个人中有谁愿意拿出补偿,也可以把门店给那个人。
第二天,他们跟熊威汇合后,一起赶到派出所经侦科,而买店的另外两个人也到了,几人就门店处理问题达成了共识。
只是结果却再次刷新了他们的认知,也粉碎了他们的共识。
那门店不是陈国虎的,是一个在蒲城做生意的外地人买的,人家买了门店后回老家去处理一些事情。应该是想把家里人接过来一起在蒲城常住。
陈国虎在跟朋友聊天时知道了这个消息,毒瘾上头的他就伪造了购买合同,然后卖给他们。现在陈国虎已经抓起来了,因为诈骗肯定会被判刑,他会受到法律的制裁。但这些买家的钱回不来了,都被陈国虎花了,一部分买了毒品,还有一部分赌输了。
既然门店不是陈国虎的,合同是伪造的,那肯定跟他们这些买主是没有关系了,因为真正的店主从来没有卖过门店,所有的正规手续都还在店主自己手上。
要钱,得等陈国
虎出来。也不知道陈国虎会判几年,因为他犯的事可不止这一宗。就算他出来了,一时又哪里有钱给他们?
第24章 、我将来靠谁
那五万二打水漂几成定局,邓秀珍想得明白,或许这就是因果,因为自己改变了覃彦林受伤,所以会损失钱财。
但覃彦林却不开心,他很自责,觉得这是自己错误决定引起的。
邓秀珍劝他:这不是你一个人做的决定,是我们一起做的决定。
覃彦林则说: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,作为一个男人,哪能把事怪到女人身上?
邓秀珍越发觉得这次折财值得,因为自己的男人这么好,折财为他挡灾,值得,很值得。
覃彦林本就是个有担当的人,虽自责,却不消沉。
在短暂的心理调整后,两人开始寻找新的门路。
没了本钱,买门店做生意不可能了。
摆小摊,邓秀珍反对,她可是重生的。
她知道下岗潮即将来临,但经济不会下滑,不仅不下滑,还会快速发展。
她知道过些年房地产会崛起,赶紧挣钱买房子是正理。
摆小摊是80年代流行的模式,现在虽没淘汰,但有门店的竞争,摆摊挣不了几个钱,只能勉强维持生活。
打工?也不行。
工资低不说,一个人打工养不了一家人。
两个人打工孩子没人照顾。
商量未果,覃彦林让邓秀珍在家照顾孩子,他去找门路。
过了几天,覃彦林开了辆载客三轮车(俗称“麻木”)回来。
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下前世关于麻木的记忆,邓秀珍不得不再次感叹:自己嫁了个好男人,有担当,有能力,这市场眼光还贼准。
这种三轮载客摩托车在80年代的大城市就有了,但因为价格昂贵,一辆要大几千,现在估计也要四千多元,所以在工资每月只有三百元左右的小城市一直没有出现。
前世大概在93年开始少量出现在蒲城,载客根据路程收费,起步价是两元,然后以距离长远计价,最初开麻木的人,因为开的人少,而且大家都喜欢坐新鲜,一天可挣百把元,在那一年可算是暴富行业。
但挣钱时间很短,到94年因为下岗工人猛增,一下子全城都是这种三轮摩托载客,不仅开的人多,载客价格更是跌到底。
僧多粥少,到95年,暴富行业就变成了糊口行业,收入甚至不如路边摆摊。
现在是93年,覃彦林竟然一下子就看准了这个暴富行业!
那是真有眼光!
起初几天是覃彦林一个人开,93年的麻木生意真的好,每天只要一开去,就会有人打车。
因为生意好,一天可挣一百多元,甚至有天挣了一百七十元。
覃彦林是越做越带劲,每天早上六点就出门,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,中午晚上也不回来吃饭,都是馒头配白开水。
钱是挣得多,但人太辛苦,覃彦林肉眼可见的瘦了。
这可不行!邓秀珍看不下去了,这一生,她决不能让覃彦林的身子累垮。
钱要挣,身体更重要,若是有损身体,那钱宁可不挣。
在她的坚持下,覃彦林浪费一个下午挣钱的机会,教她开麻木。
麻木车好学,她也机灵,一下午真能开得满城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