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后莞尔:“你倒是心态好。”
而后突然向黛玉说起近日关于太子的那些风言风语:“看来,京城里面,人心还是不定呀。”
黛玉点头道:“这是自然的,不过嘛,这两拨流言,可见自相矛盾了。”
皇后忍不住笑道:“可不是,一边把太子夸得什么似的,简直是尧舜再世。另一边,又把太子描绘的不堪入目,简直是个声色犬马之徒。”
“可不是。细细分析两拨流言,倒也有意思,一拨的口吻,完全是模拟朝中大臣们的心声,立意用词,全都是堪比状元文章。”黛玉已经分析过了,“另一拨流言,则完全是市井妇人长舌之话,绘声绘色,比说书人还厉害些呢。”
这时候天子带着皇太孙回来了,问她们说什么呢,皇后就把这些话都说了。
天子一听,当即脸色就不大好:“哼,他们一个个的搞鬼,还以为朕不知道呢,想要离间朕与太子的父子情,可没那么容易。”
不得不说,太子的确会做事儿,完全不怕辛苦,基本上隔三岔五就会有快马递送折子和书信过来,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儿,皇帝心底都是有谱的,见太子如此谨慎,又是完全听取天子意见和指导的态度,天子满意的不得了,更别提,太子的书信,还会关系天子皇后的身体,路上有没有水土不服等等。
所以比起流言,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。
“得了,不说这些,明儿大家一起游湖,朕听说呀,这儿的大明湖,美得很。”
第276章 旧案被知天子远虑
哪知道大明湖还没去呢,刚到济南行宫,就出了一件大事。
荆州知府周光明母亲去世,回乡丁忧。此人也是科举出身,曾在殿试中名列前茅,天子对其有些印象,记得他为人耿直,颇有才干。到了行宫后,天子除却接见济南官员外,特意叫了周光明前来问话,一来是慰勉他丁忧之事,二来也是想听听他对地方政务的见解。
哪知道周光明面见圣上之后,竟然递上一道折子。
天子微微皱眉,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朕如今在行宫,朝中的事儿,你还是直接递交折子到朝中。”天子如今对太子十分满意,太子监国以来,朝政井井有条,他并不愿意在外头接任何折子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。
哪知道周光明却直接跪了下来,双手捧着那一份折子,声音低沉却坚定:“陛下,臣已经上过好几道折子了,但朝中一直没有反应。臣推测,臣的折子,没能上达天听。”
此言一出,殿内顿时一片寂静。天子眉头微蹙,目光如炬地盯着周光明,心中却已翻起波澜。这是什么意思?难不成,有人不让朕看到周光明的折子?天子心中隐隐生出一丝不悦,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。
他思索片刻后,示意身旁的太监总管胡德禄将奏折拿上来。胡德禄躬身接过折子,小心翼翼地呈到天子面前。天子展开折子,只看了短短几行字,脸色便渐渐沉了下来。
折子中提到,当初天子派了瑞郡王萧霆锴负责湖南湖北雪灾之事,萧霆锴表面上差事办得漂亮,天子为此还嘉奖了他。可现在看来,里头只怕是另有隐情。周光明在折子中详细列举了萧霆锴在赈灾过程中克扣银两、虚报灾情、中饱私囊的种种劣迹,甚至还有地方官员因不满其行径而被暗中打压的证据。
天子合上折子,眼中闪过一丝冷意。老二的野心,果然不小。但他并未立刻发作,而是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的怒火。这种事,也不能听周光明的一面之词,必须查个水落石出。
想到这里,天子当机立断,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行了,这事儿,卿不必再上折子了。卿折子里头所说的事儿,朕自然会查个水落石出,给湖南湖北的老百姓一个交代。”
天子停顿片刻,目光如刀般盯着周光明,语气中带着警告:“但朕不希望这事儿被他人所知。在朕查明一切之前,卿就当不知道此事。”
周光明闻言,心中一块大石落地。他此番冒险上奏,本就是为了百姓请命,如今见天子已经有了安排,目的已然达到。他当即叩首道:“臣此番为民请命,只求陛下如实查办。其他事情,臣也无心攀扯。”
周光明很清楚,瑞郡王是天子的儿子,天子再怎么查,也不会轻易动摇皇子的地位。他所能做的,不过是让百姓得到实惠,至于其他,他倒也没有奢求。
天子赞许地看了一眼周光明,语气缓和了些许:“卿的忠心,朕心领了。”转而,他话锋一转,问道:“湖南湘潭等地如今的情形如何?百姓可还安好?”
周光明见天子问起地方民情,便详细禀报了湖南各地的现状,尤其是雪灾过后的重建情况。天子听得认真,不时点头,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如何暗中调查萧霆锴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