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 元元回答:“我叫裴衍,到五月满八岁。” 皎皎说:“我叫裴皎,到四月满六岁。” 孩子随裴姓,裴杨委婉问他们:“你们爸爸呢?” 元元说:“他上班,没有假不能来。” 裴杨还以为他们爸也没了,听了心里松口气转和裴宁说:“我二十五岁,应该叫你姐。”自己大儿子才四岁,看两个孩子已经不小。 裴宁点头:“我二十七。” 裴杨看他们空手问:“婶婶,姐,你们的行李呢?” 裴宁:“放在招待所。” 裴杨和她说:“那去退房拿行李我们回去。” 裴宁说:“不用,离得不远,晚上我们在招待所住。”现在的人不仅住房紧张,盖的被子也没有多余的,住进别人家很麻烦。 随后韩秀梅和元元上裴杨的三轮车,裴宁和皎皎坐另一辆跟后面。 路面硬,没多久他们便进裴家村到裴杨家,裴杨把在家的两个侄女介绍给他们,然后叫她们去通知家里其他人。 裴杨给他们冲茶水说:“茶叶是去年的,今年的要晚一些才有。” 韩秀梅微笑说:“有茶已经很好。” 回来路上裴杨已经知道他们从秦省南来,说:“新茶下来我给你们寄一些。” 裴宁抿一口茶没有推辞:“谢谢。” 没一会,裴锻急冲冲赶回来,没有看见熟悉的脸很失望。 裴宁四个都站起来,裴锻看向裴宁四个说:“我是裴锻。” 他看韩秀梅问:“你是镇弟妹?” 韩秀梅微笑回:“是,他锻伯好。” 裴宁打招呼:“锻伯,我是裴宁。” 裴锻看她点头说:“很好。”他只听孙女传话裴堂的家人来了,具体不清楚,见他们只有四个人看向裴宁问:“只有你们四人来?” 裴宁说:“我没有兄弟姐妹。” 裴堂听了失望,不过想到裴镇赢弱的身体不觉得意外。 元元和皎皎之前得到奶奶交待,相继喊:“锻爷爷好。” 裴锻看精神的两个孩子脸上笑容加大:“好!好!” 随后裴锻家人陆续回来,大家相互介绍,裴锻是裴家村的赤脚医生,他的媳妇叫黄小梅,他们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,大儿子裴松三十四岁,有两儿三女,三个女儿在中间,裴杨最小,结婚后和媳妇有两个孩子。 这十三口的大家子还没分家。 随后大家聊天,了解双方这些年情况,裴锻得知裴宁从小和她爷爷学医,学会针灸和制药,现在能独立行医,元元和皎皎也是五岁起学医,非常高兴。 大致谈完,裴宁观察裴锻人不错,待他们真心实意,便和他说:“锻伯,我爷爷解放前和解放后都给你写过信。” 裴锻听了心里非常难受,痛心说:“我一封也没收到。” 裴宁说:“那可能是在路上遗失了,我爷爷见没有信息,以为你在战乱时便不在。” 裴爷爷在城里出生在城里长大,他爹(曾爷爷)和当时的族长族老们闹矛盾,他们一家只在清明时回老家祭祖,和族人关系疏远。 只有裴锻六岁时去医馆做学徒工几年,所以裴爷爷能通信的只有裴锻,因为儿子身体不好,那个年代他们原来的身份也要捂着着,没能回来。 裴锻郁郁叹息。 裴宁不管几十年以前的事,和裴锻说:“锻伯,我爷爷临走前希望我们能来给祖先们上一次坟,坟还在吗?” 原主十几岁时很多人家的祖坟被刨了。 裴锻忙说:“在,在,都在,对了,你叔公一家在沪市,你叔公身体还好,叔婆不在了,你姑婆一家听说去了港城,没有联系上。” 旁边的韩秀梅听了眼睛一亮,他们家还有亲戚,裴宁对亲戚关系比较淡漠,反应一般,心想回去后去坟前和爷爷他们说一声。 裴锻从激动高兴中回神,叫小儿子:“杨儿,你现在去给你坤爷爷电话,和他说一声。” 裴杨应声:“好。” 第76章 不愿意学 裴杨骑三轮车去镇上打电话回来很快, 回来和他们说:“坤爷爷说明早来。” 韩秀梅听了期待,那是公公的弟弟,自己丈夫的亲叔叔呢。 裴宁想到裴爷爷有时和原主谈及他的弟弟妹妹, 想念他们, 期待说:“我们午后在汽车站等他。” 随后双方谈上坟的事, 不是清明,上坟要看日子免得有冲撞,裴宁虽然觉得不会有什么但尊重这种风俗, 请裴锻帮忙去请人看时间, 他爽快答应。 裴宁一家在裴锻邀请下留下用晚饭, 黄伯母带两个儿媳妇杀鸡又杀鸭招待他们, 裴杨去镇上打电话回来买回两条鱼。 晚上的饭菜丰盛, 裴宁和韩秀梅心里感激,从聊天中她们知道裴家村人均能承包的水田只有半亩多一点, 种玉米的旱地人均才一分地,他们家还分到八亩茶园。 ', ' '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