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 姜焉有些无言,一个两个的,都这么防备他,他长了张骗傻子的恶人脸?他分明是天下第一大善人!姜焉道:“本侯心善,最心善!”
郑海看了姜焉一眼,姜焉说:“见不得傻子受委屈。”
郑海:“我家少爷不是傻子。”
姜焉冷哼道:“一个个把这话挂在嘴边,可没见你们没将他当傻子。”
郑海说:“侯爷,少爷是三爷唯一的血脉,我们只盼着少爷一辈子好好地活着。”
姜焉道:“于公,自宋将军殉国之后,圣上着李建德将军掌宁定军,可李将军已经年近古稀,李亨傅如晦几位边军心高气傲,各不服气,无论谁掌宁定军,都无法真正让宁定军上下一心。定北关和风雪关同为大燕北境门户,风雪关失守,定北关也有腹背受敌之虞,定北关内就是我云山部族的安居之地,因此,本侯自然不想当年之事再度重演。”
“宁定军是宋廷玉将军亲手带出来的,”姜焉说,“你是宋将军嫡系,应当知道,李傅几位边将都是宋将军的旧部。”
郑海说:“三爷已经走了六年,人走茶凉,我们少爷年纪又轻……”
姜焉:“宋余年纪不大,可他十三岁初上战场,就带八百骑兵绕敌营后方,牵制胡人大军,杀敌三千。他小小年纪,就有这样的战绩,谁敢说他不是下一个宋廷玉?”
郑海神情一暗,当年谁不说虎父无犬子,不止边关诸将,就是今上,亦对宋余寄予厚望。他叹了声,说:“侯爷,往事已矣,少爷如今旧疾难愈——”
姜焉道:“你们不是有句话吗?尽人事尔,我想再尽力一试。”
郑海深深地看着姜焉,道:“于私呢?”
姜焉咀嚼着他口中的“于私”二字,笑了笑,说:“当年宋余还在边关时,我曾和他有一面之缘,他请我喝过酒。郑掌柜,见过明珠有多璀璨的人,就不会忍心明珠蒙尘,永远暗淡下去。”
“宋余就是那颗明珠。”
过了许久,郑海侧身伸手相请,道:“已经很久没有人问起当年事了,侯爷,里边请。”
“六年前的事,侯爷应该也知道一些,那一年的冬天来得极早,又冷,胡人冻死许多牛羊,因此早早便传回了各部族将大举进犯的消息,”桌上煮了茶,沸水翻滚,茶香袅袅,郑海望着升腾的白雾,语气怅然,仿佛又回到了六年前的战场,“没想到,胡人的攻势远比我们想的猛烈。”
“胡人连破数镇,风雪关告急,一旦胡人攻破了风雪关,就能长驱直入凉州,甘州等地,所以风雪关不能丢,三爷就领兵亲自前往风雪关,夫人和少爷也在同行之列。”
“那一场仗,从年前打到年后,江南都开春了。”
姜焉道:“査可图单于好战,野心勃勃,那一年的雪灾给了他收拢各部族南下劫掠的机会。”
郑海接着说:“风雪关僵持数月,之后风沙口,郢川接连失陷。那个月,真难熬啊,每天都有同袍死去,死在胡人的刀下,死在凛冽的寒冬里。”
“朝廷从甘州几地调派来的援军要入风雪关,必须先过被胡人占据的郢川,援军无不损失惨重,风雪关几乎沦为了孤城。”郑海说,“风雪关由五万人,死得只剩了万人。”
“三爷也中了一箭,”郑海道,“城中粮药短缺,天又极寒,三爷伤势恶化,眼见着风雪关要守不住,有人就想弃关退守。”
说到此处,郑海也忍不住咬牙切齿。
姜焉一怔,没想到还有此间内情,他皱着眉道:“后来呢?”
郑海说:“那个扰乱军心的参将被夫人一剑杀了。”
“是夫人和少爷带着我们守城,又苦苦撑了半个月,”郑海道,“直到再撑不住,夫人怕胡人屠城,便让少爷带着昏迷不醒的三爷,和关内剩余的百姓退出关去,少爷不肯,是夫人以死相逼,才逼得少爷自西城门杀出城。”
“才出城门,三爷竟突然醒来了,他要回城与夫人同生共死,”郑海眼睛一红,道,“少爷拦不住三爷。”
他眼前仿佛又浮现了那一日,宋廷玉踉跄着持枪折身回城的身影,宋余扑通跪在地上狠狠磕了几个头,抹把脸,起身冷静地吩咐麾下拦住追来的胡人。
郑海说:“那一日,少爷也是存了死志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