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' 她那天在他面前表达对工资的忧愁,那次起,他才真正对她有印象。
当时,赵澍年是第一次认真打量俞因,她全身穿着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廉价衣服,她没有化妆,但还是很漂亮,非常清瘦,薄薄一片。他觉得她肯定是家境非常一般的穷学生,只能抓住念书这一途径改变人生,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长大,刚接触职场,单纯且有点书呆。
俞因问出那个问题后,变得紧张又胆怯,仿佛刚才大胆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不是她,态度转换得很快。
赵澍年见她这个样子十分可怜,他也懒得计较,就当作自己是行善积德。
俞因那时候超负荷工作,累得半死,看在工资的份上忍着没辞职。她这人能吃短暂的亏,时间一长,她就会找回场子。庄节对她有坏印象,她不能在他那里做文章,就找到了赵澍年那里。
赵澍年留意到俞因后,也发现了自己基本没有安排过她做事,而她却频繁出现在他面前的原因。
那时候公司遭赵信致打击遇到问题,秘书室里人心浮动,准备提前找好下家,俞因就经常替他们完成一些工作。
在俞因实习期即将结束时,赵澍年将秘书室的员工裁得只剩一半。
他觉得既然他们在找下家,他就推一把,省得他们两头跑那么辛苦,离职了更有时间找新工作。
职场上骑驴找马的事常见,但暴露出来,人也没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和价值的话,赵澍年也不留着三心两意的人浪费工资。
那些人恶心俞因,俞因也恶心他们,看最后谁恶心得过谁。
因为对俞因有着单纯、书呆、踏实走正路的刻板印象,导致她在他面前耍心计,营造被欺负不敢反抗,默默承受,努力完成沉重工作的形象时,赵澍年没有怀疑她是故意让自己知道的。
这种刻板印象在他们结婚之后一点点被打破,赵澍年发现了俞因的另一面。
………
聊到后面,俞好去厨房检查吴向杰的进度,进度不能让她满意,抱怨两句后,帮忙一起备菜做菜。
俞因听到声音,说:“我也来帮忙吧。”
俞好的声音立即传来,“不用,厨房油烟重,你陪佳佳玩就行。”
于是,俞因和佳佳玩起了洋娃娃,给它搭配衣服。
过一阵,俞因才记起客厅还坐着一个人,她看到他安静的样子,忽然有点快乐,她之前在老宅见他亲戚家人也是这样闷,现在风水轮流转,让他也体验一下这种感觉。
佳佳去房间拿自己最心爱的娃娃,准备和俞因一起玩。
客厅里就剩两个人,赵澍年问俞因:“为什么那时候心态会突然崩掉?”
“我那时候年纪小,不知道怎么疏解压力,有的人压力大到会跳楼,我只是心态有点问题,没想过死。”俞因觉得自己是非常惜命的人。
“你说得很笼统。”
“笼统也是原因,反正我回答你问题了。”
赵澍年说:“你越来越会狡辩。”
长大后的俞因在别人眼里就是不善言谈,没有小时候的能说会道,她在成长过程中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,自动忽略屏蔽很多东西,以至于学得有点书呆子气。
进入职场,还有梁立声出现,后续她嫁入赵家,她见识到许多险恶,曾经被掩埋的本性重现。还有,俞因觉着自己经常被赵澍年说得哑口无言,她实在太吃亏,近墨者黑,近朱者赤,她逐渐也变得善辩。
第39章 提携
赵澍年没再提那事,转而问她:“你刚才看着我在高兴什么?”
俞因眼神飘忽不定,“我没有看你,只是有一段时间没来,好奇多看两眼这里的布置。”
赵澍年不信她的话,“肯定不怀好意。”
俞因拿赵澍年真是没辙,“你是会读心术吗?我感觉自己在你面前暴露得彻底。”
两人说了一会儿话,佳佳拿着洋娃娃出来,他们才结束聊天。俞因继续陪佳佳玩。
吴向杰和俞好夫妻搭档,效率高,终于做好了晚饭。
这一顿完全是海鲜大餐,吴向杰将那盘黄油香煎切片黑金鲍放到离赵澍年位置最近的地方。
他们第一次来家里吃饭时,俞好问俞因,赵澍年喜欢吃什么,她说他喜欢吃鲍鱼,对干鲍最挑剔,所以不要轻易做干鲍。后来赵澍年每次来俞好他们家,吴向杰都给他做鲜鲍之类的菜肴。
赵澍年吃饭的时候不怎么习惯说话,俞因也不管他,随他去,她和俞好、吴向杰闲聊着。
其实俞因是不喜欢带赵澍年来这里,他一来,他们都紧张,怕他不满意,她也有点不自在。
晚饭后,俞因拉着俞好进房间,她给俞好送项链做为生日礼物。
俞好不肯要,“你们给佳佳送洋娃娃就是送我生日礼物,我不能再要了,你自己收着。”
“我特意买给你的礼物,你就收下。这日常带出去也合适。”
“我更想你多留点钱财傍身,不是破费送我贵重首饰。今天是我生日,你就听一回我的话。”
俞好觉得俞因那个亲生父亲不靠谱,赵澍年家大业大,心思也深沉,她怕俞因有苦闷在心里无法诉说,她又帮不了什么,只能让俞因多攒点钱为自己做打算。
俞好从小就很羡慕俞因,漂亮又聪明,在别人眼里就带有一层滤镜,她做什么都是对的。而俞好活脱脱一个假小子,跟着一群孩子上蹿下跳,不是这里弄伤,就是那里受伤,父母就经常拿细树枝追着她打,俞因看见了就给她通风报信,喊姐姐快跑。
因为俞因学习很刻苦和成绩优秀,俞好也跟着努力地学习,可她不是念书的料,学到她崩溃心累,她那时经常在想为什么父母生她的时候不把自己生得聪明一点,却把俞因生得那么聪明,好的全都给了俞因。
在俞家,俞好是最后一个知道俞因不是父母亲生的,是在俞因被亲生父亲找到后她才知道这事。因为当时父母是去外地生孩子,她被暂时寄养在外婆家里,他们回来就抱着一个孩子,说这是妹妹。
俞好觉得当年不是有俞因做例子,以她原本顽皮的性格,和小地方上女孩读书无用的风气,她不会想到考大学,如果学不进去就不学了,义务教育结束就辍学打工。她上大学后,出来见到外面的世界,感觉曾经被困住的视野越来越开阔。
羡慕归羡慕,但两人一起长大,俞好就这一个妹妹,她一直希望俞因过得好,她也认真担起做姐姐的责任。